彰化車站附近總是人來人往,但沿著車站前的中正路走遠一點,風景截然不同。那天,我們彎進小巷,嘈雜聲沒了,還有一棟棟老屋,原以為只是寧靜的住宅區,沒想到別有洞天;推開兩扇棕色大門,映入眼簾的是綠色植栽和一條鋪著石子的小道,看似住家,但其實是新美式料理餐廳 YOLO MOMENT。
繞世界一圈 最愛的還是阿嬤的故鄉
YOLO MOMENT 的主人是一對姐妹花,Alice 在美國念的是營養和人體運動醫學,而 Rebecca 則主修公共衛生,畢業後到國際非營利組織工作。其實兩人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,而且累積的專業知識足以讓他們在海外有大好的發展機會,但再好的工作都遠比不上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。
「我們是隔代教養的小孩,國中才出國。」Rebecca 說,兩人從小在彰化給奶奶帶大,培養了深厚的感情。出國多年後,漸漸看到身邊的朋友因為長期待在國外,和家人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,一通越洋電話打來,可能就從此生死永隔,兩人又想到阿嬤不僅年事已高,還患有阿茲海默症,更想好好把握彼此相處的機會,於是決定回到彰化,希望透過餐飲,把所學運用其中。
隔行如隔山 永遠沒有最完美的計劃
他們把阿嬤的老屋重新翻修成餐廳,一一解決潮濕、壁癌和白蟻的問題,「其實改裝老房比蓋新房還難,時不時就會有東西壞掉,到現在也要時時維護。」但為了延續和阿嬤之間的連結,再怎麼樣也得把這棟老屋守著。只是兩人都沒有餐飲經驗,加上創業初期都還有自己的工作,蠟燭兩頭燒的結果,就是籌備期花了整整一年半。
後來總算在 2014 年開店,看著餐廳慢慢步上軌道,他們更在同個地方開設烘焙坊,賣起自己做的麵包,並把店面再次整修一遍,連菜單、動線到洗碗機的高度,都經過一次次的修改。「沒有最完美的計劃,永遠都在變。」Alice 說,像這樣邊經營邊調整的方式,稱為精實管理,「這對小店很重要,因為小店比較難一步到位,所以要從測試中發現問題,再不斷微調,一步一步達到想要的結果。」
理想與現實 開店超難還是要堅持
至於姊妹倆如何把所學運用在餐廳裡呢?因為兩人的所學著重科學,所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剖析食物,無論是營養還是烘焙的溫度與濕度都能學以致用,他們以「自己也喜歡吃的菜色」為軸心研發新美式料理,不僅要無人工添加,而且得是讓人吃了身心都舒服的 comfort food(舒食),比如一道「紐約街頭雞肉飯」就在米飯中加入大麥仁,增添 Q 彈口感與營養。另一道「豆乳吐司」則降低糖和油的比例,並以豆漿取代蛋做成吐司,低糖低油、口感軟綿,不僅適合當地高比例的年長者,也滿足蛋類過敏患者及素食者的需求。

姊妹倆以「自己也喜歡吃的菜色」為軸心研發舒食。(攝影:林冠良)
不過,堅持料理品質是很耗費成本的,花了這麼多心力把關,值得嗎?Rebecca 坦言不容易,雖然捨棄調理包、預拌粉、乳化劑,但客人不見得吃得出來,而且售價就是硬生生貴了一截,於是他們在菜單上標示食材來源,並由外場夥伴向客人介紹,「就像美術館的藝術品,雖然都有文字說明,但還是需要導覽員介紹,餐廳也是,外場夥伴很重要。」
但要找到對的夥伴並不容易,有些人待沒多久就離職,有些人即使待了下來,對工作的態度也比較被動。「我們其實很想培養年輕人,讓他們可以帶著學到的東西離開這裡。」Alice 說,但最常見的情況是,員工還沒成長就先離開了,對姊妹倆而言,一方面可惜培養人才的機會,另一方面又得重新找人,身體累,心更累。
人生不後悔 姊妹齊心立足彰化
雖然經營餐廳很累,兩人都大喊這些年的操勞讓膠原蛋白流失了,但他們一點也不後悔,而這份心情全寫在店名上,YOLO 是從美國興起的流行語,意思是 you only live once ,人生只有一次,該好好把握當下、活得精彩。每個人對精采的定義都不同,而對 Alice 和 Rebecca 來說,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轉換跑道,跨越重洋回到家鄉開餐廳。
如今,他們早已培養出一批在地客群,並於每月第三週舉行敬老白金週,透過打折活動吸引人們帶家中長輩到店用餐,更在最近展店台中。事業發展得如日中天,但開店的初衷從未變過:讓 YOLO MOMENT 成為老老少少每天都能來的地方,用舒心的食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。
Tag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