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立咖啡廳 Oasis Coffee Roaster:拉近精品咖啡與人們的距離

台灣人愛喝咖啡,根據財政部統計,全台咖啡館數量超過 3,800 家,其中多達四分之一聚集於台北市,除了各大跨國、本土連鎖品牌之外,獨立咖啡館也越來越多,競爭激烈不在話下,「台北市不缺專業咖啡店,每家店都很有個性,我們要怎麼走出自己的路?」Oasis Coffee Roaster 老闆育達認為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。

去年開 Oasis 之前,育達早在咖啡圈打滾多年。就讀電影研究所時,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咖啡黑潮、Rufous Coffee 等在咖啡業界頗具代表性的店家打工;畢業後接案了幾年,又在因緣際會下回歸咖啡館,除了重回 Rufous Coffee,也陸續待過 Stone Espresso Bar、The Normal 等名店。不但養成一身專業能力,也找到未來的目標。「那幾年北歐淺焙咖啡剛流行,我剛好有機會喝到挪威傳奇烘豆師 Tim Wendelboe 的豆子,沒想到喝起來這麼像果汁,我完全被嚇到了。」育達從那時候便開始大量學習淺焙的知識,希望有一天重現那樣風味清楚又乾淨的單一產地精品咖啡。

直到去年,他終於決定開店。不過他很清楚,在台灣愛喝、懂喝精品咖啡的消費者還是少數,因此他決定「用比較沒有距離的方式,吸引更多對(精品)咖啡還不熟悉的人走進獨立咖啡店裡試試看。」

515e7a72936967.5bf854647d3b2.png▲ Oasis 店門以整片鍍鋅鋼板包覆,在陽光照射下散發閃亮的金屬冷光。店內多是暖色調的木製桌椅,加上大片落地窗灑落的陽光,讓人既溫暖又放鬆。

產品定價與選址息息相關:開在巷弄內不能賣太便宜

育達決定要賣精品咖啡後,下一步就是找店面,而店鋪位置將會影響最終產品定價。為此他跑遍台北將近十個地點,每次都會模擬一遍商業模型。「因為各地客群不同,所以販售模式與定價也會隨之改變。」首先要觀察四周環境,比如有幾間銀行、學校、醫院診所、公司行號,推估當地客群的輪廓;例如士林區有學生、觀光客,信義安和則比較多傳播、設計工作者與商務人士,必須依照各區特性微調價格。「然後我會推估一天有幾位客人,可以賣幾杯拿鐵或黑咖啡、幾包豆子、幾個甜點,算出平均客單價與整月業績。」

他認為如果開在人流量大的馬路上,可以把價位壓低,讓人流更快進店消費。反之亦然。於是,在他選擇落腳於台北高級地段——信義安和站靜謐巷弄時,便決定將定價維持在一定標準。「一天賣 70 杯咖啡或 40 杯咖啡,可以做到的程度其實很不一樣,能做一杯咖啡的時間也不一樣,另外空間大小、員工數也都是變因。因此在咖啡業界其實沒有誰一定做得很好或不好,都是選擇出來的。」經過如此縝密的計算,使得 Oasis 開店前預估的業績和開店後非常接近,也讓育達能夠更放心地做想做的咖啡。

建立明確市場定位:不賣綜合咖啡,專注做好單一產區咖啡

相較於大多數咖啡店都會販售綜合咖啡,育達卻選擇只販售單一產地咖啡,不論任何品項都採用單品咖啡豆製作,樹立 Oasis 講求咖啡產地與風味特色的定位。

除了近期將推出自己烘豆的咖啡品項,他也持續精選由國內外不同知名烘豆師烘製,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產地、莊園、品種、處理法的咖啡豆,提供消費者選擇更多元的選擇。「我發現因為商業利益的關係,台北很難在同一家店喝到不同優秀烘豆師的豆子。」育達說。因為過去經歷和許多前輩保持良好的關係,而得以同時供應多個來源的咖啡豆。因此他展開選豆企劃,供應包含台灣知名店家 The Normal、Rufous Coffee、Group 19,以及來自世界各地,諸如德國慕尼黑、挪威、澳洲、日本等地知名豆廠的咖啡。

為了展現最佳風味,育達會為每支咖啡豆安排合適的沖煮手法,包含義式、手沖、愛樂壓和冰滴等。其中義式咖啡的部分,Oasis 精選不同烘焙程度的豆子,製成單一產地濃縮咖啡(Single Origin Espresso),除了用以沖泡美式、拿鐵、卡布奇諾等,也特別規劃 1+1 菜單——即是一杯濃縮咖啡加上另一杯以濃縮加以調製的咖啡一塊享用,讓客人可以一次品嚐到同一支咖啡豆的不同風情。如此一來,不但滿足了咖啡愛好者的味蕾,也能讓剛接觸咖啡的人能夠獲得更完整的體驗。

就愛開餐廳

就愛開餐廳』是關於如何經營餐廳,以及各式各樣的開店故事。
我們想讓浪漫的人不寂寞、困難的人不孤單。
希望能幫開餐廳的人,找到自己要的方向。

最新文章

文章留言